NGTC玉文化顧問 李博生
李博生,字岑源,號敬石人。作品標記為倒置葫蘆,自 1958 年入北京市玉器廠工作,先后師從玉器行業(yè)“四大怪杰”中的何榮、王樹森二位老藝術家學習傳統(tǒng)宮廷玉器雕刻技藝。曾當選第七屆、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。
1988 年被國務院授予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”稱號,2008 年被授予首屆亞太地區(qū)手工藝大師,2012 年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“北京玉雕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,2014 年受聘中國藝術研究院任碩士生導師,進行傳統(tǒng)玉雕技藝的傳授。
李博生還曾應廣大師生邀請在北京大學、中央美術學院、北京師范大學、中國地質大學(北京)、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北京聯(lián)合大學等院校,作有關“玉”的藝術及其文化傳承的系列講座。在不間斷進行藝術創(chuàng)作的同時,李博生更是致力于玉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工作,開辦了“李博生治玉研習班”,面向社會招收熱愛藝術的青年才俊,給予悉心教導、傾囊相授,被贊譽為“玉文化的傳播者”。
對中國珠寶首飾設計與制作大賽的寄語
忙忙碌碌,一晃已到了丁酉年的數九。小寒也寒過了,卻未能留得只字作為總結。
驀然間想起,陶淵明的詩句“心遠地自偏”。又及,人們常說心靜身自暖。在我來說,心既不靜,亦談不上遠,哪里來得片言寄語?也罷,前些時讀新聞,聽得習近平主席講到“天道酬勤”,使我為之一震!是啊,有古語: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習近平主席講的“天道酬勤”這四個字,既是源頭之活水!
人們一直在說“能者多勞”,我覺得應從今日起反復念詠,即“勞者多能”,也說“業(yè)精于勤”。勞動能增智慧,動手可長才能,這是我們民族的脊梁骨!
中國珠寶首飾設計與制作大賽,雖然和治玉六十年的我這個手藝人是走在兩條道上的行路人,但如果說“人生如逆旅”,那么我們又該是同路人吧。所謂,世界是你們的,也是我們的。有道是:寒冬已至春還遠嗎?在這辭舊迎新之際,請讓我送上這篇贈言以代寄語吧!
耕織圖
清代各朝宮廷繪畫作品中的《耕織圖》均是表現(xiàn)清朝諸位皇帝重視農耕、以耕種和紡織為母題的藝術創(chuàng)作,在各朝宮廷藝術品中會反復出現(xiàn)。觀看的人群僅限于皇帝家眷,比如諸位皇子。普通大眾見不到也無從效仿?,F(xiàn)在,我們從 1058 公斤翡翠原石中取材制成每片直徑 41cm 厚 3cm 的十二片圓片,將幾代清帝《耕織圖》選用其能對應原料以“量料施工 因材施藝”為主旨,進行新的創(chuàng)意設計及制作,才有了這樣表達的《耕織圖》(翡翠部分),既讓如今的廣大百姓欣賞和知曉,也表達對宮廷文化,對祖宗的敬畏之心。
大型翡翠作品《十八羅漢》
翡翠《十八羅漢》是李博生大師近期依據南北朝時貫休和尚所繪十六羅漢像為基礎、再以北京東坡居士為其提寫的贊而虛幻了抽象了的更為創(chuàng)作人物形象提供了創(chuàng)作空間的境況,從而使李博生大師抓住了「形似鬼魅心是佛」的核心原則,使得每一尊羅漢形象內外協(xié)調似怪不怪了。李博生大師將「一佛兩弟子」的阿難、珈葉來取代了民俗貫用的降龍、伏虎兩尊尊者而形成的「十八羅漢」,更有其獨到的認知。他告訴我們 :「十八羅漢」群像看似佛教題材作品,欣賞時不妨跳出信仰而進入茫茫人海、大千世界,以觀察人生百態(tài)的心理,將更能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。鄂然間,羅漢群像的造像過程仿佛歷歷在目 ... 用翡翠原料琢制高約 45 公分的坐像「十八羅漢」群像,是近半個多世紀來的唯一的一組呈現(xiàn)。